佛法研習營 課程表

日 期

時 間

1/18 (六)

1 /19(日)

8:00~8:20

報到 認識環境

報到 靜坐

8:20 ~8:40

台中佛教會館簡介

四月份淨土課程說明

8:40~9:40

從「四諦」談修行的現實

(大航法師)

《入菩薩行論》選讀

(祖蓮法師)

9:40~10:10

茶點/交流時間

茶點/交流時間

10:10~11:10

從「四諦」談修行的現實

(大航法師)

《入菩薩行論》選讀

(祖蓮法師)

11:20~1:30

午齋Ÿ休 息

午齋Ÿ休 息

1:30~2:30

從「四諦」談修行的現實

(大航法師)

《六祖壇經》的生活智慧

(厚賢法師)

2:30~2:50

休息/交流時間

休息/交流時間

2:50~3:50

從「四諦」談修行的現實

(大航法師)

《六祖壇經》的生活智慧

(厚賢法師)

4:00~4:50

晚課(隨喜參加)

人人居家安全講座

從四諦談修行的現實 主講者/大航法師

 

1、《雜阿含經》卷1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2、《雜阿含經》卷16:「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3、《攝大乘論本》卷2:「阿毘達摩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為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鍊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4、《雜阿含經》卷12: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愛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5、《雜阿含經》卷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云何名不取不著?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相在,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見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住故,則不生恐怖、障礙、心亂,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我所而取。彼識若變、若異,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心亂,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是名取著、不取著。」

 

6、《達摩多羅禪經》卷2:「復次修行六種觀十二緣起。於十二支隨順義說。謂安般念觀業支有支。以出息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是故安般念是彼對治。界方便觀。觀識支生支。識增上故處胎。識於諸界增上說七識界。是故界方便觀是彼對治。陰方便觀觀名色支老死支。是故陰方便觀是彼對治。破諸入出方便觀。觀六入支觸支。是故入方便觀是彼對治。緣起方便觀。觀無明支受支。是故緣起方便觀。是彼對治。何以故受及無明。是諸煩惱根本。是故智慧是彼對治。愛取二支染著淨故不淨是對治。---

復次修行於四念處觀十二支各增上。身念處觀六入支。受念處觀受支。心念處觀識名色支。法念處總觀餘支。」

《入菩薩行論》導讀

祖蓮編 2014.1.19

 

壹、寂天的生平

          寂天出生於南印度,是梭羅史吒(SaurASTra)國國王善鎧的兒子,原名寂鎧。一般認為,大約活動於第七世紀末,最晚也不超過八世紀中。[1]他自幼學識出眾,曾經在古蘇魯上師座前求得「文殊銳智成就法」,並依此修行而親見文殊本尊。在善鎧王逝世後,寂天自知不宜掌管國政,便投奔東印度師子王座下,後轉到中印那爛陀寺,依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在離開那爛陀寺後,寂天便雲遊四方,隨緣化度。

          從史傳中得知,寂天的確精通論藏,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三藏法師,如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論破教外的數論、勝論派和教內的小乘部派與大乘唯識宗,顯示中觀應成派的觀點。然而,寂天並不以精通教理為滿足; 他的治學方向,始終是扣緊菩薩修學的次第而深入三藏的。尤其在《入菩薩行論》的字裡行間,總是散發著一股濃郁的宗教情感; 時而寧靜莊重,時而灑脫平淡,時而悲天憫人,時而超塵絕俗。在精簡貼切的議論中,呈現出無限深刻的哲學洞見; 在巧妙幽默的譬喻中,更蘊含著懇切的宗教教誨。

          在史傳裡,寂天的一生就在充滿傳奇的遊化事蹟中結束。他雖然擅長譬喻,論述佛法生動有理,然而,史料上並無寂天薪火相傳的記載。由此可見,寂天很可能是位居無定所的遊方瑜伽士。最後,這位偉大的印度高僧勤苦修學了一輩子,還自許是一位薄地凡夫。[2]儘管如此,後來的印度高僧如智作慧阿底峽都認為,那是寂天自謙之詞; 事實上,寂天是一位已經登地的大乘聖者。

 

 

 

貳、《入菩薩行論》的內容與目次

          簡單地說,《入菩薩行論》的內容是如何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大乘修道次第。全論共分十品:「菩提心利益」勸人真實發起菩提心,是第一品。真正發起菩提心以前,先歸依三寶,廣修供養並「懺悔罪業」,是第二品。續修隨喜、勸請和迴向廣積福德,然後「受持菩提心」------發起願菩提心並受持菩薩戒,是第三品。受戒以後,修習「不放逸」以免違越菩薩學處,是第四品。以「護正知」的要領去守護菩薩學處,是第五品。修「安忍」以去除菩薩行的心理障礙,是第六品。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增長菩薩行而修「精進」,是第七品。先修「靜慮」止息昏散以後,再進一步修習「自他換」以強化世俗菩提心,是第八品。為求通達諸法實相,引生勝義菩提心,以便斷除一切煩惱而修「智慧」,是第九品。將寫作《入菩薩行論》的善業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是第十品。

          以上是本論各品內容的大義。如果把這十品大義進一步加以歸納,那麼我們也不難看出:前三品的主旨,在於引發尚未生起的世俗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中間的「不放逸」、「護正知」和「安忍」三品,在於訓勉學人如何守護已生起的菩提心和所受持的菩薩戒,不讓它們有所染污、退失; 接下來「精進」、「靜慮」和「智慧」三品的主旨,一方面是要增進並淨化已堅固的世俗菩提心,另一方面則要求進一步引生純淨無染的勝義菩提心,並依此力行出世間波羅蜜多,增長清淨的福慧資糧,地地昇進以至於究竟; 最後的「迴向品」是迴向發願,也是增長福德令成無盡的另一種方便。

          如果再換成另一種角度來作說明的話,前三品的主旨就是要引發一種最殊勝的意願,願樂把自己的身體、所受用的資財和所修的一切善業功德完全「布施」給一切有情,並且開始真誠地去實踐; 中間三品主要是說明:如何在實踐的過程中「守護」好自己的身、財、善根,以便能實現利益眾生的意願; 至於已經守護好的利生資糧要如何進一步加以「淨化」和「增長」,那就是後面四品的內容大要了。當然,以上只是一種大略的分判而已。如果要細加追究的話,那麼增長受用和善根可以併入「不放逸」和「精進」兩品,而「迴向品」和「安忍品」中也都含有守護受用的內容和意義; 只是這樣一追究,全論的體系就顯得有些支離破碎了。

          總而言之,如何發起菩提心,乃至於如何進修六度萬行,以便以布施、守護、淨化和增長身、財、善根等方式利濟群生,這就是本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二)思修善心難生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三)引經證成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二)以理成立

    四、敬歎菩薩

 

第二品懺悔罪業

        一、獻供三寶

        (一)目的與對象

        (二)獻供本身

    二、禮讚三寶

        (一)口讚三寶

        (二)身讚三寶

    三、歸依三寶

    四、四力懺悔

        (一)出罪力

        (二)依止力

        (三)對治力

        (四)誓不犯罪力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二)昇華自心

    二、正發菩提心

    三、結讚菩提心

        (一)思惟喜獲菩提心

        (二)思惟菩提心能利他

 

第四品不放逸

        一、略說不放逸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二)慎守學處

        (三)盡力斷煩惱

    三、結勸

 

第五品護正知

        一、守護學處之要------護心

        (一)護心則能護一切

        (二)護心則護一切之理

        (三)應勤護心

    二、護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說

        (二)廣說

    三、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學律儀戒

        (二)學攝善法戒

        (三)學饒益有情戒

        (四)結語

    四、圓滿學處之餘要

        (一)廣說

        (二)結義

 

第六品 

        一、思惟瞋過及忍德

        (一)隱含之過患

        (二)現見之過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除瞋因

        (二)念忍功德

第七品 

    一、勸勉精進

    二、精進之定義

    三、如何精進

        (一)斷除不精進

        (二)增長精進力

 

第八品 

        一、勸勉修止

    二、斷止逆緣

        (一)斷捨塵緣

        (二)斷捨邪念

    三、如何修止

        (一)略說

        (二)廣說

    四、結勉修三昧

 

第九品 

        一、求解脫者需空慧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諦

        (二)明唯求解脫亦需悟空

        (三)廣明修空之理

    三、勸修空性利自他

        (一)悟空能淨自心田

        (二)悟空能興無緣悲

 

第十品 

          一、總迴向

    二、別迴向

        (一)迴向世間眾生

        (二)迴向自利

    三、念恩禮敬

 

參、《入菩薩行論》的特色

          一、以「自他換」修利他

          二、依「生佛平等觀」勸修安忍

          三、慧學偏應成派

          四、宗經重譬喻                         /(本文摘錄自釋如石著《入菩薩行導論》)

 

《入菩薩行論》偈頌

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眾生依於此,順利獲勝樂。」1:7

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1:13

「覺心如劫火,剎那毀諸罪。」1:14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1:15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1:27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眾生,令得半日飽,人敬為善士。」1:32

何況恆施與,無邊有情眾,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1:33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誰令怨敵樂,歸敬彼樂源!」1:36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2:6

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2:7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淨否,無論病未病;壽暫不可恃。」2:33

因吾不了知,死時捨一切;故為親與仇,造作諸罪業。」2:34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2:41

昔違尊聖教,今生大憂懼;願以歸命尊,求速除怖畏!」2:53

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何況貪等惑,宿疾恆纏身。」2:54

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2:65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3:6

「惟願毀我者,及餘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長菩提緣!」3:16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3:21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3:23

猶如目盲人,垃圾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3:27

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吾亦屢思擇,云何捨誓戒?」4:3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5:1

若以正念索,緊栓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5:3

如處亂眾中,人皆慎護瘡;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5:19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5:20

恆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恆常生正念。」5:30

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5:33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恆常,垂眼目微張。」5:35

吾當再三思,歷劫得暇滿;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5:58

世間乞者眾,忍緣敵害稀。若不外施怨,必無為害者。」6:106

故敵極難得,如實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6:107

成佛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6:113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6:122

「棄捨勝法喜,無邊歡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7:15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7:18

為令堪眾善,應於行事前,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7:75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8:90

「手足肢雖眾,護如身則同; 眾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8:91

「自與他雙方,求樂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獨樂?」8:95

「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8:96

「既無受苦者,諸苦無差別。是苦即當除,何需強區分?」8:102

「悲心引眾苦,何故強催生?若愍眾生苦,自苦云何增?」8:104

「一苦若能除,眾多他人苦,為利自他故,慈者樂彼苦。」8:105

「故雖謀利他,然無驕矜氣。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8:109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於他苦,當習悲護心。」8:110

「眾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如是何不許,有情眾生分?」8:114

「於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 如是於他身,何不生我覺?」8:115

「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祕密訣。」8:120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8:129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8:133

「輪迴雖極苦,癡故不自覺。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9:163

「自集福德雲,何時方能降,利生安樂雨,為眾息苦火?」9:166

 

 

《六祖壇經》的生活智慧

                                                 主講者/厚賢法師

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二、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直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三、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四、佛法乃不二之法。

五、眾生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六、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乃真性自用。

七、著境生滅起,離境無生滅。

八、煩惱即菩提,隨所住處恒安樂!

九、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即為功德。

十、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一、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二、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人人居家安全講座

1.生活中的隱形殺手,急性缺氧與慢性缺氧對人體之危害

  腹式呼吸法、預防老化很多人被工作壓力得喘不過氣來,都以為是疲勞或壓力大而引起,卻輕忽這些都是「慢性缺氧」常見症狀。每天頻打呵欠、心情煩悶、長吁短嘆、忘東忘西?你可能已經慢性缺氧了!一般民眾普遍認為「氧」或「呼吸」是很自然的事,卻未警覺到環境汙染、工作壓力與緊張生活、缺乏運動,都會使人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引發慢性疾病。

2.舒活減壓,消除疲勞,預防過勞

3.職業傷害的預防,職場上班症侯群防治

4.自救救護課程新版心肺復甦術(CPR)示範教學

5.用電危害之預防防範電器火災: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雖然帶給我們許多方便,卻也衍生出許多問題;因此預防用電之危害常識應與用電的其他知識與技術同樣的重要。正確地使用家電設備,以及避免不必要之行為是預防人體感電之不二法門。)

6.異物哽塞(哈姆立克法)

.意外事故緊急應變處理法。

 當員工在工作上遇到意外事故或緊急傷病時,能把握時間,爭取時效,即時送醫,使傷病患受到適當的醫療救護,以減輕傷病程度。

8.季節多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休克、心臟病發、熱衰竭及中風等)

 

【四月份講題】: 西方淨佛國土法門的修持

<佛教歷史、教義、與禪修的結合>

演講者: 心宏法師

(1) 彌陀大願的系列

(2) 淨業三福的系列

(3) 觀佛三昧的系列

(4) 臨終關懷的系列

【時間】:每星期二晚上,7:15pm-9:00pm

【主辦單位】:「台中佛教會館」

【地點】:台中市南區正義街102號

連絡電話:04-2222-4473

連絡者:如華師父、宗平師父(即日起報名,至4月10日止)

次數

日期

(日/月)

授課內容

主要參考書籍

1.

4/22

(1) 彌陀大願的系列:

四十八大願的簡介

清、彭際清的《無量壽經啟信論》和其他

2.

4/29

(1) 彌陀大願的系列:

彌陀真實五願的殊勝

林祺安居士所編的《無量壽經會譯》和其他

3.

5/6

(2) 淨業三福的系列

淨業三福的實踐

國、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資糧》和其他

4.

5/13

(2) 淨業三福的系列

念佛與六度波羅密的互動

民國、黃念祖老居士的《心聲錄》和其他

5.

5/20

(3) 觀佛三昧的系列

往生論的五念法門簡介

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和其他

6.

5/27

(3) 觀佛三昧的系列

念佛與禪修的互動

姚秦、羅什大師所譯的《思維略要法》節錄;小品般若經

7.

6/3

(4) 臨終關懷的系列

漢傳助念法門

與藏傳中陰身救渡法

民國、黃念祖老居士的《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和其他

8.

6/10

(4) 臨終關懷的系列

藏傳佛教的彌陀淨土簡介

民國、黃念祖老居士的《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和其他

 



[1]一、於西元628~641673~685年間留學印度的玄奘和義淨,都末曾提到寂天; 所以寂天成名應在

685年以後。二、在寂天的著作中,尚末引錄任何瑜伽密或無上瑜伽密典; 可見寂天著書之時,無上瑜

  伽密尚末普遍; 故其成書年代應該在八世紀中葉以前。

[2]《入菩薩行論》「迴向品」第51頌:「在我尚末證得極喜地以前,願能蒙受文殊菩薩的宏恩,經常回憶

  宿世,鑒往如來,生生世世出家為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佛教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